光纤之父以传奇经历告诉你专业与名校知识

2025/5/29 来源:不详

年,创立了系统而完整的光通信系统(包括器件、光纤)设计理论,实现了光纤通信三个重要领域的有机结合,在国内率先提出用石英做光纤、半导体激光器做光源、数字编码做通信机的正确技术路线。年,拉出了中国第一根7米长的石英光纤。年,拉出了中国第一根具有实用价值的光纤。年,和同事们一道,研制、设计、安装并开通了中国第一条实用化的光纤通信工程。年,率领一批科技人员,完成了中国第一条34兆毕/秒市光缆通信系统工程。“七五”期间,作为国家科委光纤通信专业组总组组长,组织力量完成了国家重点攻关课题——兆毕/秒光缆通信工程,建成了当时世界上最长的京-汉-广兆毕/秒架空通信工程,全部采用中国独立研制的光电设备。年,一根光纤可实现67.5亿对人同时通话,中国成为继美国、日本之后的世界第三大光通信技术强国,市场份额占到全世界一半以上。这就是光纤通信专家,被誉为“中国光纤之父”,武汉中国光谷首席科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梓森创造的成就。一些人在高考时,面对专业与学校不能两全其美、必须二中选一时颇为纠结,那么作为老牌大学生的赵梓森又有何传奇经历呢?一些人在名牌大学毕业之后,专业能力不断提升,成为行业翘首,而又一些人则是长期能力平平,还不如毕业于一般高校的有所建树,那么作为院士的赵梓森又是如何认识的呢?一些人满足于在学校里学到的既有知识,一些人则喜欢将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并且不断琢磨实践当中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难解之谜。理论(拥有知识)和实践(运用知识)到底哪个更加重要?作为工作了几十年的赵梓森又有何劝告呢?1、学自己感兴趣的专业——两次高考,一次退学,一次转学,“好专业比名牌大学更重要”。现在的个别学霸,将一所名牌大学作为高考目标,不达目的不罢休,一个高考不行再来一次,再来高考不行又来第三次,可谓一而再、再而三,勇气可嘉,信心十足。赵梓森院士也有类似经历。不过,他不是以名校为目标,而是以专业为目标。年全国解放,赵梓森高中毕业,也象现在的高中生一样面临选择——考大学。由于中学成绩并不突出,他并未准备报考名牌国立大学理工科。但是家境并不富裕,三个姐姐都上了学费昂贵的私立大学,为了减轻家庭经济压力,他又只得报考学费便宜但难度较高的国立大学,并顺利进入了当时的浙江大学农业化学系。在浙江大学农化系读了一年后,赵梓森发现二年级全是细胞学、生物学等需要大量记忆的课程,自己并无兴趣。他认为“自己根本不是念农学院的料”,于是下定决心,退学回家,重新高考。尽管家中经济拮据,开明的母亲还是支持了他。第二年,赵梓森考上了当时的复旦大学,报的是物理系,结果因为分数不够却被录取到中文系,还是自己不喜欢的专业。在征得家人同意之后,赵梓森果断转入私立大同大学电机系。年全国院系调整,被合并到上海交大电信系,几经折腾,赵梓森终于实现了自己梦寐以求的志愿。由于兴趣所在,所学课程,赵梓森门门优秀。“好专业比名牌大学更重要。”多年后,面对青少年高考专业如何选择的提问,赵梓森用自己的成长历程现身说法,“要了解自己,找到适合自己的专业,将来一定有前途,兴趣是最好的老师。”2、不断学习新的理论知识——“你学4年大学有什么用啊?我是40年天天都在学。”现在有不少人,居傲于毕业于名牌大学,满足于已学知识,觉得自己是名牌大学毕业,水平、能力都是别人比不了的。而另一些人无论是毕业于名牌大学,还是毕业于一般高校,却是觉得自己所学知识太少,远远不够用,于是不断的学习,特别是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中不断进行研究,几十年之后结果如何?看一看赵梓森院士的经历就知道。本号一直认为,与其说大师是大学培养出来的,不如说大师是自己几十年坚持学习、研究创新而成长起来的。大学毕业后,赵梓森被分配到武汉电信学校(武汉市邮电科学研究院的前身)做了一名中专教师。走上讲台初为人师的赵梓森,发现自己在大学里学到的知识远远满足不了实际需要,于是花了3年业余时间,将微积分、电工原理等重新学习一遍,还补学了数理方程、概率论、场论线性代数、信息论等。为了看懂外国杂志、与外国人讨论交流,赵梓森每天记忆20个新单词,把前一天背过的单词再背一遍,上午下午各背一次,3个月下来背完了一本简明英语字典。赵梓森拼命坚持业余自学,除了满足工作需要之外,还有一个目的,就是想考中科院的研究生,因为搞科研是他的最大梦想。可是,赵梓森年年被评为优秀教师,领导舍不得他去考。对此,赵梓森也没有抱怨,而是满腔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去。学校领导看到赵梓森喜欢科研工作,就让他一口气担任了3个实验室的负责人。正是因为如此,才奠定了赵梓森成为中国光纤之父的基础。在一次上海交大的同班同学聚会上,有位学习成绩一直排在他前面的同学惊讶于赵梓森的成就,因为当时他们当时在大学里学习通信方面的知识很少,赵梓森又没上过研究生,毕业后也只是分配到一所中专任教。那么,赵梓森又是如何成为中国光纤之父的呢?“你学4年大学有什么用啊?我是40年天天都在学。”赵梓森就此解密,一个能够有所成就的人,并不是只靠大学里的4年时间学习,而是在工作后坚持不断地学习。赵梓森认为,“只要你有本事,中国正在建设阶段,不怕英雄无用武之地”。有的人说,现在是知识爆炸年代,本号认为其实应该是信息爆炸年代,但是科学理论和实用技术确实在快速发展。大学四年里学到的那些知识,过了若干年后往往已经过时,或是没有了用武之地,不断学习才能跟上时代步伐,甚至走在时代的前列。赵梓森院士就是这么一步一步走过来的。3、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我并不只是数理化好,也不是只喜欢动手,是两者结合得很紧。”有时还需要奇思异想。现在的一些人笃信,自己的路要自己走,把工作单位当成实现自己价值的跳板,从一个单位跳到另一个单位,不断的提升自己。为了通过读研提升自己价值,无论单位工作如何重要,那也是不管不顾的。工作与学习,实践与理论,到底哪个重要?赵梓森院士也有自己的体会。担任了3个实验室负责人之后,赵梓森如鱼得水,在指导学生做实验之余,一有空就泡在实验室里做自己感兴趣的实验,常常思考这个实验为什么会这样?如果用别的方法能不能做到?在这种运用与反思过程中,赵梓森的知识水平提高很快。有一年,在复旦大学当教师的弟弟来信,请赵梓森帮他推导信号流图的MASOM公式。赵梓森没有想到,自己花了不到两个星期的时间,就发明了“一○法解网络”,并刊登在年《电子学报》第四期。赵梓森的这个发明不需求解行列式,就可直接写出任意个网孔的复杂无源网络任意支路的电流、电压和阻抗,并在该论文内定了○阶行列式等于1。年《电子学报》第一期刊登了当时航天部总工程师蔡金涛的评介:包括国外的克希霍夫·麦克斯韦,中国顾毓秀在内等曾不断努力寻求简捷的解法,已知方法也不少,但都不大合乎理想,赵梓森提出的一○法原理简单明了,它不与任何已知的方法近似,而运用起来比较简单,比较成功。获得创新甜头的赵梓森更是一头扎进了科学的汪洋大海之中。年,国家邮电部将立项研究多年而长期未能突破的“大气激光通信项目”转给武汉邮电学校,使得赵梓森在长期学习和创新中积累起来的能力得到充分展示。项目紧急,而实验所需的重要设备平行光管要一年以后才能到货。赵梓森创造性地采用太阳光做平行光源代替平行光管进行校正,仅用两天就有所突破。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项目组就将大气传输通信距离从8米飞跃到10公里。试验是在一个晚上进行的,项目组人员爬上汉口六渡桥一个武汉当时最高的水塔上,用点钨灯对准10公里处的青山海运工程学院。虽然试验获得了成功,但赵梓森却发现如果碰上雨、雪、雾等天气,这套装置就失灵了,而邮电通信怎么可能容忍有一刻的中断呢?赵梓森意识到,大气传输光通信走进了死胡同,必须寻求新的方法。年年底,赵梓森从一本外国杂志上看到美国正在研究“光纤通信”——利用玻璃丝进行通信。他到湖北省图书馆翻阅大量资料后,认识到光纤通信技术的可行性和巨大发展潜力。后来,他又通过多方了解,得知美国和英国等国已在研制光纤通信技术方面取得初步成功,他敏锐地意识到,用玻璃丝搞通信可能会引起一场通信技术革命。但是,当时的很多专家认为,这只是“天方夜谭”。赵梓森认准了的事就会去干。在一无资料,二无设备,条件十分简陋的情况下,赵梓森和同事们开始了攻关。在单位厕所旁的清洗室里,搭建了一个简易实验室,利用一台破旧机床、几个电炉、几只烧瓶,就开始研制通信用的玻璃丝,那怕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玻璃丝。历经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之后,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年3月,赵梓森团队拉出一根7米的玻璃细丝,这就是中国第一根石英光纤。年,他们拉制出来中国第一根具有实用价值的光纤,每公里衰耗只有4分贝。3年后,赵梓森和同事们就研制、设计、安装并开通了8兆毕/秒光缆市话通信工程。该工程是中国第一条实用化的光纤通信工程,开创了中国光纤通信工程应用的历史新篇章。年,赵梓森率领一批科技人员,完成了中国第一个34兆毕/秒市光缆通信系统工程,即汉-荆-沙工程,为中国18万公里明线改造为架空光缆线路做出了示范。“七五”期间,作为国家科委光纤通信专业组总组组长的赵梓森,又担负起组织力量完成了国家重点攻关课题——兆毕/秒光缆通信工程。年,武汉邮科院研发的光纤,一根可实现67.5亿对人同时通话。中国成为继美国、日本之后的世界第三大光通信技术强国,市场份额占到全世界一半以上。在和青少年交流时,赵梓森常鼓励大家勇于创新,争做创新型人才。赵梓森认为,在创新性的研究中,理论和实践的能力都很重要。“我并不只是数理化好,也不是只喜欢动手,是两者结合得很紧。”如何培养创新的能力?赵梓森建议,现在的学生虽然天天被上课给“框”住了,但可以带着求知、寻找问题的方式去学习,思考为什么会是这样?可不可能是那样?老师讲的是否有道理?赵梓森鼓励时下的初中生要多玩,但不是普通地玩游戏,而是在玩的过程中不断地去创新和创造,去解决不断碰到的问题。最初捣鼓光纤时,赵梓森曾被一些人讥讽为“异想天开”,几十年的经历让赵梓森笃信,“发烧友”式的实践适合搞创新,不要人云亦云,要敢于提出个人看法,有时还需要奇思异想。(资料和文中图片源于网络,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百家号首发)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by/943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