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名称之来历考辨

2024/8/6 来源:不详

北京中科医院是治啥的 http://www.zgbdf.net/m/

襄阳名称之来历考辨

作者\宙尔

襄阳之名,始于西汉。自西汉设襄阳县至今已多年。《汉书·地理志》载:“南郡,户十二万五千五百七十九,口七十一万八千五百四十。县十八:江陵,临沮,夷陵,华容,宜城,郢,踬,当阳,中卢,枝江,襄阳,编,秭归,夷道,州陵,若,巫,高成。”因其时间久远,名称来历已湮于历史长河之中。后世东汉以降之人多有考究,然终如盲人摸象,不得要领,莫衷一是。

一、“襄水之阳”说之较驳

“襄水之阳”说,是时下比较流行的说法。此说肇始于东汉应劭。应劭(约年~约年),字仲远,东汉汝南郡南顿县(今河南省周口市项城南顿镇)人。举孝廉出身,任过萧县(今属安徽)令、营陵县(今属山东)令。中平六年(年),官拜泰山太守。参与镇压黄巾起义军。因得罪曹操,建安二年(年),投袁绍,任军谋校尉。约建安八年(年)前后去世。应著《风俗通义》,言襄阳曰“城在襄水之阳,故曰襄阳。”自应劭之后,论者多以此为据,言襄阳因在襄水之阳而名。也因此故,宋王存等奉敕所撰《九域志》才说:“襄阳有襄河,则皆以应说为据矣。”然而,应劭并未说清楚“襄水”是什么,更没有说就是檀溪。而由“马跃檀溪”的故事可知,檀溪至少在东汉末已经是很有名了。如果檀溪叫襄水,那该叫“马跃襄水”才是。

对于什么是襄水,后人又多是凭郦道元《水经注》卷二九之言为据。郦说:“沔水又东合檀溪水。水出县西柳子山下,东为鸭湖,湖在马鞍山东北,武陵王爱其峰秀,改曰望楚山,溪水自湖两分,北渠即溪水所导也。北径汉阴台西,临流望远,按眺农圃,情邈灌蔬,意寄汉阴,故因名台矣。又北径檀溪,谓之檀溪水。……溪水傍城北注,昔刘备为景升所谋,乘的颅马西走,坠于斯溪。西去城里余,北流注于沔。一水东南出。应劭曰:城在襄水之阳,故曰襄阳。是水当即襄水也。”自此,后人便认为襄阳之得名源于这条“襄水”,即今日之南渠。这里很明显,郦公只是言历史上应劭有此一说而已,并不是肯定檀溪水就叫襄水。“当即”的意思就是,这水“应当就是”应劭所说的襄水了。

郦道元是严谨的,他在北朝北魏做过官员。著《水经注》时,徒步江河,写沿途所见、所闻和古籍记载。其中记所见部分真实无误。记闻时人所言即注明,记古籍所载亦标明出处,来历清楚。所以应劭说就是应劭说,可以给读者多一分视野。比郦道元略早的学者、地理学家陆澄在其所著《地理记》中提到应劭之言,就直接说:“襄阳无襄水也。”陆澄(年-年),南朝宋齐吴郡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做过南朝宋襄阳太守,对襄阳非常了解。其说是十分可信的。并且,一县之名,放着身边近在咫尺的大山和名水大水国水汉江不参考,却参照一条水沟小溪取名,岂不怪哉?汉代文化、官员幕僚能如此不堪吗?

清末著名学者,湖北宜都县(今宜都市)陆城镇人杨守敬,经过一番调查统计,便在著作《水经注疏》中批评应劭说:“应劭凡遇县有阳字皆云某山某水之阳,其实多无此山水。”有人对应劭《风俗通义》做过统计,书中所涉有44个带“阳”的县,只一例外,其余43个皆说:城在某水(山)之阳,故曰某阳。连语法、句式都一模一样。例如,言顺阳县(今老河口北山之北淅川境),便有:“城在顺水之阳,故曰顺阳”。与“城在襄水之阳,故曰襄阳”如出一辙。其实当地根本就没有所谓顺水存在。郦道元也因此在《水经注》均水篇中特别指出:“均水南径顺阳县西,汉哀帝更为博山县,明帝复曰顺阳。应劭曰:县在顺水之阳,今于是县,则无闻于顺水矣。”郦公是经过实地调查才得出的如此结论。北方人应劭所言,确实有不了解实际,一概强拉硬套之嫌,甚而至于纯粹就是一种臆测。

关于檀溪水叫襄水的来历,南朝人宗懔有一个解释。宗懔(—),世居涅阳(今邓州市穰东镇),后迁江陵。南朝梁时,历任临汝、建城、广晋县令。湘东王再镇荆州时,任宗懔为别驾兼江陵令。承圣元年(年),湘东王即帝位(梁元帝),任宗懔为尚书侍郎,封信安县侯(今湖北省麻城),累迁至吏部尚书。魏军破江陵,宗懔去关中。太平二年(年)北周闵帝宇文觉即位,拜宗懔为车骑大将军。明帝(宇文毓)时,懔与王褒在麟趾殿勘定群书。有文集20卷。今存《荆楚岁时记》辑本,是宗懔的笔记,记述荆楚之地岁时节令、风物故事,后世著作多所引用。《荆楚岁时记》言襄阳有:“水驾山而上曰襄。”即驾山而上的水叫襄水。宗懔大有可能是取自《尚书》“怀山襄陵”四字。《汉书·地理志》有:“‘尧遭洪水,怀山襄陵。’师古注:‘襄,驾也。言水大泛溢,包山而驾陵也。’”

问题是,襄阳城在什么时侯,才会出现“水大泛溢”,“水驾山而上”,即洪水溢上山陵,水怀抱着山、骑驾着陵而上的情景呢?显然这不是常态,只是汉江暴洪,滔天没城时的情景。出现这种襄水的时候,城还在吗?城还能“阳”吗?显然,有人也这样解释襄阳城南之水叫襄水,就不仅仅是牵强了。大概是因为实在找不到襄阳城的“阳”了,就胡诌乱说一通。

二、襄阳来历之辨析与新读

既然“襄水之阳”说不能成立,那么襄阳名称的来历究竟如何呢?这恐怕还得从“襄”字本义这个源头来考察。中国乃至世界最早的一部辞书《说文解字》,是东汉文字学家许慎所作。是系统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语文辞书。

《说文解字》曰:襄,息良切(xiāng)。注说,《汉令》:解衣耕谓之襄。此襄字所以从衣之本义,惟见於《汉令》也。又注,《周书·谥法》云:“辟地有德曰襄。”许慎认为《汉令》对襄字的解释可以解析襄字的形义,所以采用来作为襄字的说解。他还说到,“解衣耕”是一种耕种的方法。“衣”指地的表皮,不是衣裳之衣。这与袾(zhū)字训“好佳也”,系以衣指女子皮肤是一样的。在天气乾旱时,先铲除耕地表层,把又干又硬的土皮扒开,然后用表层下湿润的土播种撒子,再用表层的土覆盖上去,以待其发芽成长,古代管这种播种方法叫“襄”。其作用是保持墒情。

襄阳设县最早见于《汉书·地理志》所载,在西汉早期。当时今襄阳境分属南阳郡和南郡二郡。南郡辖县十八,襄阳为其一,并且是南郡最北之县。在今襄州区欧庙、尹集及南漳九集、宜城北一带,北临汉水。其南有宜城、郢、巳阝、若等县。汉时的襄阳县之小是显而易见的,与今撤县为区之前的襄阳县不可同日而语。汉水、隆中以北为另郡南阳郡之山都县;再北为筑阳、阴、酂县;东为南阳郡之邓县、蔡阳县。襄阳县地形为北有岘山、隆中山横亘东西,南面为广阔低丘平原,宜于耕种。这种适合耕作的地理条件,与“襄”字的本义十分契合。所以,在此地设立县治取名时,官员贤达便选择“襄”字为名。放眼襄阳县境,观其全貌,可见此广阔之襄地,恰位于岘山隆中山系之阳,故称其襄阳县。这是不容争辩的事实存在。至于县治选择,当然是在经济中心之所。《水经注》云:“城北枕沔水,即襄阳县之故城也。王莽之相阳矣。楚之北津戍也。”此地的岘山之北正好是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渡口要津北津戍,是人口中心聚落地,也是经济中心,故为襄阳县县治地首选。因此,襄阳城虽然处在襄阳县最北的一个角落里,既在岘山之阴,又是汉水之阴,但它是襄阳县的县城,仍简称其襄阳城。

三、总说

总之,西汉之荆州南郡襄阳小县,位于汉水近岸之岘山隆中山系以南,南与南郡之宜城、巳阝县交界。域内为宜耕之地。宜耕之地为之襄;襄地处岘山隆中山系之阳,为之襄阳。

襄阳县之县城为楚国之渡头要津北津戍,城以襄阳县治所而得名襄阳城。

襄阳县与襄阳城是种属关系的两个不同概念。理解襄阳不能目光过于狭窄,更不能盲人摸象,死搬硬套,死揪住襄阳的一个角落去找阴阳。襄阳是个县域的面,不是一个点。不可误解,把西汉时期的襄阳县城等同于整个襄阳县。更不可古今不分,把今天的襄阳城区当成多年前的襄阳城或襄阳县。

最后顺便一说,襄阳地位真正上升,名声大噪,是在东汉末年,荆州牧刘表将荆州治所迁来襄阳和建安十三年曹操控制南郡北部设立襄阳郡之后的事。刘表一来,人才蜂拥,襄阳便风流天下。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by/728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