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非遗打卡地宜都宜红香飘长江

2024/12/18 来源:不详

近日,由宜都市宜红文化保护传承与申遗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编辑的《宜都与宜红茶》一书,作为“宜红文化丛书”中的一种,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该书以大量翔实的史料,介绍了因外贸而生的宜红茶产生、发展的源流以及宜都县(年改县为市)在宜红茶史中的地位和作用。

书中披露,从清光绪二年()开始,广东帮茶商林子成、卢次伦等,在宜昌府所辖的五峰、长阳、鹤峰等县改制红茶,后形成宜红茶品牌;宜都因长江、清江、渔洋河三江交汇的水运优势,不仅是历史产茶区,也是宜红茶在清光绪七年()后的集散、转运、加工之地;年,“中国茶业公司宜都红茶厂”建成后,宜都成为宜红茶的精制加工中心,并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达到鼎盛时期,成为新中国的三大出口工夫红茶之一;宜都从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进行“绿改红”,并大量发展茶园,广泛生产红茶,逐渐成为宜红茶的核心产区;宜红茶产区是历史上运往欧洲茶叶的重要茶源地,由茶商捐修的骡马驮运道以及宜都茶港区、码头、宜都红茶厂旧址等遗存,成为“万里茶道”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年,宜红茶制作技艺被湖北省命名为第六批非遗保护名录。

11月15日下午,记者来到位于宜都市陆城滨江大道24号宜都宜牌宜红茶非遗传承基地,站在古老建筑的面前时,感到它不仅仅是一栋栋老厂房,更代表了几代人的红茶记忆。还在这里办公的宜都宜红茶市级非遗传人罗华告诉记者,宜都茶厂系湖北省宜红产区第一座大型红茶精制厂,当时隶属中国茶叶总公司中南分公司,主要负责湖北省的宜都、五峰、鹤峰、长阳和湖南省的石门县等地方生产的毛红茶的精制加工。宜都红茶厂第一任厂长是老红军李治平,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除有正式固定工多名外,一到生产季节,赶茶的临时工有余人,每天上下班时的人群成为宜都城关街上的一道风景。

宜都红茶厂成立后,一直是中国红茶对苏出口的主要货源基地,随着“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和“中苏贸易协定”的签订,宜红茶向苏联大量出口,是一家担负着中苏易货贸易重任的重要企业。据《宜都县志》记载,当时出口一吨宜红茶能换回10吨钢材或20吨小麦,为新中国的建设换回了急需的战略物资,宜红也逐渐风靡东欧各国。因此,扩大宜红茶数量和提高质量就成为宜都红茶厂的首要任务,通过大范围的绿改红,统购统销,扩大种植面积等措施,到五十年代后期在宜都生产的宜红茶年均达到4万担(吨)左右。

跨越了70年,如今走进宜红茶厂,现存的宜红生产线,还有风选机、平圆筛、干燥机等11台旧设备,在静静地诉说着当年的辉煌。“这是当时国内建造最早、自动化程度最高的茶叶生产线,直到现在还能正常生产。其中,宜都红茶厂自主创新设计的风选机,由农村传统的木制风斗联装,使茶叶通过3道循环,即可完成风选工序,生产效果、工作效率不输当今的新设备,这种可无级变速的多层风选设备更是国内罕见。宜都宜红茶因其条索紧细有金毫,色泽乌黑油润,冲泡后香气高甜持久,味道醇厚鲜爽,汤色红艳明亮,茶汤有‘冷后浑’的特点,是我国工夫红茶典型代表之一。”罗华介绍说。

宜都市申遗办高级农艺师曹绪勇介绍说,宜红茶手工初制工艺有萎凋、初揉、发酵、吐气、复揉、干燥等六大工序。茶农通过以上6道初制工序,就制成黝黑而有光泽的条形毛红茶,再拣摘叶梗、老叶、杂质等即可售卖给茶庄。

据统计,截至年末,宜都市茶园面积达到13万亩,茶叶总产量2.1万吨,其中毛红茶的产量多年稳定在0.5万吨左右,茶产业综合产值达到40亿元,茶叶成为宜都农业的两大支柱产业之一。年以来,宜都市连续十三年人选“中国茶业百强县”称号。年3月正式生效的《中欧地理标志协定》,“宜都宜红茶”入选首批“中欧+”地理标志产品互认名录,是湖北茶叶类的唯一品牌。

而历史感满满的宜都宜牌宜红茶非遗传承基地,如今也成为一个以茶为媒,集种茶、采茶、制茶,品茶、茶艺、培训等为一体的茶旅融合场所。该传承基地本体建筑由生产车间1栋、仓库3栋构成,总占地面积平方米,总建筑面积平方米,生产车间内保留着上世纪50年代的宜红茶精制生产设备台(套),已运行70余年。

现有茶博馆内陈列了大量文化展品及物质文化遗产,茶书籍、茶历史、茶故事等茶文化遗产,厂房、设备、档案资料等保存完好,是省级非遗项目“宜都宜红茶制作技艺”传承的重要实物见证,被称为“中国红茶精制活态工业遗产”。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l/820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