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多样世界从白鱀豚的迟到拯救到江豚保护
2022/12/2 来源:不详北京皮肤病正规医院 http://pf.39.net/xwdt/211217/10085230.html
「本文来源:北京周报」
北京南海子麋鹿苑内有一座“世界灭绝动物墓地”,每块墓碑都铭刻着一种动物的名字。块属于灭绝物种的石碑已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倒下,白鱀豚的名字位列其中。不过,它的墓碑上还没有记录灭绝时间和地点。
白鱀豚是中国特有的水生哺乳动物,已经在地球上生存了万年。生活在长江中下游的它们被渔民看作守护神。进入20世纪,人类在长江流域的活动越来越频繁,繁忙的航运、兴建的码头、渔业的过度捕捞、工厂的排污……每一项人类活动都以不同的方式透支着长江,导致众多的水生生物面临着生存危机。
世界上唯一一头人工饲养的白鱀豚“淇淇”生前戏水情景。(新华社)
消逝的白鱀豚正是长江严重透支的受害者。据统计,年白鱀豚数量已不足头,列为“濒危”,年又被列为“极危”。年,多国科学家联合在长江进行大规模科考,未发现一头白鱀豚。次年,科学家公认该物种已经“功能性灭绝”。这意味着即便理论上还有少量活体存在,但由于残存种群数量过少,这一古老生物终将会跌入灭绝的“漩涡”。
中国对白鱀豚的认识和记述有着二千多年的历史,而科学系统的研究还要从世界上唯一一头人工饲养的白鱀豚——淇淇说起。淇淇是年在城陵矶长江段靠近洞庭湖口处被渔民误捕的,随后被送至位于湖北武汉的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年5月14日,研究人员为世界上唯一一头人工饲养的白鱀豚“淇淇”体检。(新华社)
年,王克雄走出校园后来到了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拥有水产专业教育背景的他承担起了饲养淇淇的工作。当教科书上介绍寥寥的生物出现在面前,他震惊不已。这是一头两米长的庞然大物,跃出水面时会发出巨大呼吸声,久久回荡在饲养池的水面之上。
“淇淇有灵性,谁对它好,它就对谁好,”王克雄说。他和淇淇相伴的时间最长。有一次,他站在水中给淇淇做声音反应的测试。快速游动的淇淇在即将接近他时特地放缓了速度,一个侧转,背部轻轻靠了过来。王克雄解释道:“它知道自己冲击力巨大,怕撞到我。”
年7月14日,淇淇自然终老。之后一直没有“白鱀豚现身”的确切消息。和人类结缘的22年里,淇淇为动物行为学、生物声学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样本,为如今长江江豚的保护贡献了宝贵方案和经验,更让人们意识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必要和长江生态环境保护的迫切。
7月5日,中科院水生所白鱀豚馆饲养员对长江江豚进行训练。(新华社)
在白鱀豚消失之后,长江江豚成为长江中仅存的淡水豚类,也是极度濒危的物种。不同于高贵优雅的白鱀豚,长江江豚的形象更加活泼、亲民,看起来它们的面容常常带着微笑。
上世纪90年代,长江江豚种群量迅速衰减,保护迫在眉睫。中科院水生所专家提了就地保护、迁地自然保护和人工饲养条件下的繁殖研究三种保护方式。基于饲养淇淇总结出的疾病诊断、行为学等经验,科研人员在长江江豚饲养繁殖方面取得了突破,首头人工环境下繁殖的长江江豚于年诞生。同时,于天鹅洲故道等自然保护区展开的迁地自然保护也为长江江豚野生种群保种提供了成功示范。
年3月16日,船舶行驶在长江三峡秭归县水域。近年来,湖北省大力优化长江生态环境,持续改善长江水质。(新华社)
截止年,全中国已建立13处长江江豚保护相关的保护区和迁地自然保护区,覆盖了40%长江江豚的分布水域,保护近80%的种群。一些沿江大中城市也期盼长江江豚在城市江段出没,让市民在江边散步时看到长江江豚。湖北省武汉市政府,正和中科院水生所、武汉白鱀豚保护基金会等科研和民间组织一起,努力让从武汉市江段消失多年的长江江豚重返武汉。目前,沿江多地已经搭建了重点物种保护联盟平台,形成政府、科研机构、保护区、民间组织、企业等多方协作的格局。同时,生物多样性保护受到了更多、更广泛的重视,公众对于保护珍稀物种和环境的意识也在不断加强。
长江江豚保护的成就还归功于近年来的长江生态保护。“长江大保护毫无疑问是一个大趋势,生态与环保方面的督察十分严格。在长江江豚保护方面,大家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王克雄说。年1月,为期十年的长江禁渔拉开序幕,时长足够一些鱼类繁衍三代。人类干扰减少,长江江豚可以安心在长江中繁衍生息,占据食物链顶端的它们,食物来源也大大增加。
年1月2日拍摄的湖北省宜都市枝城镇白水港村一处“上岸”的渔船堆放点。(新华社)
在王克雄看来,长江水生生物保护不应仅局限在“明星物种”,许多不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