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国土规划以武汉襄阳宜昌都市圈为
2025/5/5 来源:不详湖北省,简称“鄂”,别名楚、荆楚,地处中国中部地区,东邻安徽,西连重庆,西北与陕西接壤,南接江西、湖南,北与河南毗邻。总面积18.59万平方千米,占中国总面积的1.94%,辖12个地级市、1个自治州、26个县级市,常住人口万人,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为.92亿元,位居全国第7。
湖北居华中腹地,处长江中游,大别山、秦巴山、武陵山、幕阜山坐落四周,中部平原耕地丰沃、资源多样,境内水网纵横、湖泊密布,国土空间呈现“五分林地三分田,一分城乡一分水”的总体格局,是长江经济带发展、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等国家战略的重要承载地。
国土空间规划是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发挥承上启下作用,具有战略性协调性、综合性和约束性。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统一部署,湖北省组织编制了《湖北省国土空间规划(-年)》
01国土空间发展定位和目标战略1.1空间定位:围绕党中央赋予湖北省“建成支点、走在前列、谱写新篇”的历史使命,提出“一极两区一高地”的国土空间定位。
1.2空间目标:到年,形成绿色繁荣、均衡有序、高品质和可持续的国土空间。
02构建国土空间总体格局2.1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围绕“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的区域发展布局。形成“一核两极五廊多组团”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2.2国土空间保护格局:形成“三江四屏千湖一平原”的国土空间保护格局。
03打造优质现代的农业空间3.1保护江汉平原粮食安全“聚宝盆”: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严格落实国家下达的耕地保护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和防止耕地“非粮化”,确保永久基本农田数量、质量稳定,确保可以长期稳定利用的耕地总量不再减少。
3.2形成“三区多基地”的农业现代化空间格局:紧扣农业农村现代化,依托湖北农业资源禀赋条件,优化形成以江汉平原-鄂北岗地现代农业区、山地特色农业区、都市农业区为主体的农业空间布局。依托各地农业比较优势,建设“粮油、蔬菜、水果、茶叶、渔业、中药材、畜牧业”等七大类现代特色农业产业基地。
04塑造集聚高效的城镇空间4.1城镇空间布局:构建省域中心城市、省域副中心城市、地区中心城市、重要节点城市、一般县城和小城镇的城镇等级结构,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规模结构,支撑形成以武汉、襄阳、宜昌都市圈为主的多中心、多层级、多节点城镇空间格局。
4.2优化现代产业和创新空间布局:
合理布局现代产业集群。武汉城市圈重点布局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端成长型产业集聚区,“襄十随神”城市群重点布局汽车、装备、食品产业集聚区,“宜荆荆恩”城市群重点布局精细化工、生物医药、新材料产业集聚区。
高效保障创新空间。高标准规划建设以东湖科学城为核心的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支持武汉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和湖北东湖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打造襄阳宜昌区域性创新中心和一批创新型节点城市、县(市区)、园区。培育创新生态圈和城市新型创新空间。
推进产业园区整合优化,以发展水平高的省级以上工业园区为主体,对“小而散”的各类园区进行清理整合,形成“一区多园”。加强产业园区与城市服务功能的融合,促进产城融合、职住平衡。
4.3构建均衡普惠的城乡生活圈:
都市生活圈:重点推进高等院校、医院、会展中心、大型剧院、体育中心等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协同布局和共建共享。
城镇生活圈:高标准配罹县城的生活服务设施,强化农业生产服务能力,提高中心镇的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度。
社区生活圈:保障15分钟步行可达,配备完善的教育、医疗、文体、商业、养老、邮政快递等基本公共服务设施。
4.4构建立体交通网络,支撑区域联动发展:完善“三枢纽两走廊三区域九通道”综合交通布局。
05打造荆风楚韵的魅力空间5.1突显山水一体的地域自然景观:展现秦巴山区、武陵山区、大别山区、幕阜山区山林奇趣,维护江河交织、千湖点缀的湖泽湿地特色,彰显钟灵秀美的山水秘境景观。
5.2强化江城融合的滨江风貌特色:塑造江城融合的城市滨江空间。以长江、汉江、清江“三江六岸”为纽带,统筹生活岸线、生态岸线、景观岸线,打造“错落有致、疏密有度、高低起伏”的江城融合连绵景观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