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余霞薪火相传续传奇人民资讯
2023/7/16 来源:不详北京根治皮肤病医院 http://news.39.net/bjzkhbzy/180906/6508755.html
核心提
示
全媒体记者栗爱平周梦琪
庄余霞,诸暨市大唐街道黄泥尖山下一个小小的自然村。革命战争年代,这个仅余人口的小村子,走出了一大批跟着共产党干革命的红色战士和农民英雄,先后有58人参加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金萧支队,有5人为革命事业献出了年轻的生命,被陈昊苏(陈毅元帅之子、北京新四军研究会会长)等领导誉为“红色庄余霞”“抗日革命村”“抗日英雄村”。
在漫长的革命斗争岁月里,庄余霞儿女追求光明、不怕牺牲,或上战场杀敌,或为金萧支队照顾伤员、站岗放哨、传送情报,以不同的方式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留下了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新中国成立后,作为革命老区,庄余霞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和优良作风,走在时代前列。近年来,该村又将红色资源转化为发展资源和社会治理力量,开发红色旅游,组建“红色村嫂”“红色救援队”等志愿服务队伍,成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全国“百村社会治理调查项目”调查示范点。
近日,绍兴市新闻传媒中心全媒体采访团走进庄余霞,看陈列馆,踏游步道,探寻红色乡村的发展路径。
从省道复线右转进入诸暨市大唐街道,很快就到了上余村的庄余霞自然村。村中,建于清代的杨氏宗祠气势恢宏,已有多年历史,至今保护完好,花樽、雕梁、明廊无破损。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这里是革命人士从事革命活动的重要场所。新修的“红色庄余霞”陈列馆就坐落在杨氏宗祠内,每天都有不少人前来参观,缅怀英雄,重读历史。
91岁的赵乃和老人拄着拐杖,在村道上散步。见我们到来,老人停下,拿着拐杖敲了敲脚下的路,呵呵笑道:“现在路修得这么好,还有人照顾我,出来散步一点也不担心。”朴实的话里,透出浓浓的自豪感。
经过多年的发展,庄余霞的村庄环境和发展态势越来越好。曾谱写传奇的这块红土地,正谱写着新的传奇。
“红嫂”接力助阵
听说有记者到访,5月18日一大早,三五位“红嫂”自发来到杨氏宗祠,将前夜大风吹落的树叶清扫干净。忙完这里,她们又分散到各处,有的检查庭院卫生,有的前往求助的困难户家里帮忙。
62岁的杨伟蓉是“红嫂”队伍里的一员。因为已答应自己网格里的村民当天会去检查、指导他们的庭院建设,所以直到下午1点多,她才有时间接受记者采访。“天天这么忙,累不累啊?”面对记者的提问,她一句“就是喜欢啊”轻轻带过。
杨伟蓉的父亲杨如江17岁时加入金萧支队通讯班,同时还是部队的医务兵。“我爷爷有8个孩子,当时家里条件挺不错的,但爸爸作为长子,还是参军了。”时隔多年,杨伟蓉回忆父亲在平稳生活和精忠报国之间的抉择时,也用了简单的“喜欢”两字,“我爸爸从部队回来后,时常会讲起部队的事情,都特别激动开心,精神也特别好”。
年村里成立“红嫂”队伍,杨伟蓉立即报名参加。母亲非常支持她的工作,每次出门前,都会嘱咐一句“洗碗筷这种事我会做的”,让女儿放心地去做公益。“我们现在就想把村里弄得越来越好。”杨伟蓉说。
从原来的15名队员,到如今发展至近百人,“红嫂”队伍日渐壮大。她们被分成8个网格队,自发参与村里的纠纷调解、卫生打扫、平安宣传、困难帮扶等公益活动。“不是谁都能加入‘红嫂’队伍的,必须有热心公益的奉献精神。”“红嫂”队长顾亢燕说,只有这样的人才能穿上代表“红嫂”的红马甲,才能真正传承和发扬当年村里红色娘子军的优良作风。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年代,庄余霞村10多位妇女组成最初的“红嫂”队伍,其中比较典型的是“杨家三母女”。“老妈妈”杨珠林,于年加入金萧支队参加革命,经常从事放哨、送信等革命活动。她的两个女儿杨旦霞、杨欢宜都随妈妈一起参加革命工作,她们家也是金萧支队的重要联络站。在杨珠林的老宅子里,至今还保留着当年用过的暗门、地道等转移设施,真实地记载着那个时期革命群众的智慧和革命斗争的残酷。
“以前大家是斤斤计较,现在我们是‘净净计较’。”“红嫂”孟银朵闲暇之余就会跑到杨氏宗祠帮忙接待游客、打扫卫生,她笑言,现在纠纷不出村,邻里之间一有纠纷就被她们化解掉了,大家更在意的是哪里的卫生没搞干净,“生活一年比一年好,大伙儿才有时间管闲事,打扫家门外的卫生”。
英雄后继有人
这两天,一条从庄余霞青岭岗至扁担山约2.5公里的游步道即将建成。这条布满茅草的山路能按时修好,归功于一支红色救援队。进入5月以来,救援队队长霍锋朝每天一早都会拉着几位队员上山开路,“马上就到梅雨季了,我们做好 的探路工作,一些不平的地方先去踏平了”。
对于这条已修了一年多的游步道,救援队员们没拿一分报酬。“村里的事,就是自家的事。”霍锋朝说。
今年46岁的霍锋朝是从上海警备区退伍的老兵,现在在上余村从事入伍退伍的统计工作。上余村共有多名退伍军人,而这支年成立的红色救援队中,29名队员超过半数都是退伍军人。“庄余霞的孩子们都是在红旗下长大的,从小都有一个从军梦。谁家孩子入伍了,举村欢庆。”霍锋朝说,近年来,庄余霞平均每年都有2名入伍新兵。而整个上余村在役和退伍的军人超过人。
在战争年代,庄余霞儿女追求光明、不怕牺牲,先后参加金萧支队的有58人。在这支队伍里有父子、兄弟、姐弟、兄妹、叔侄12对,其中29人加入中国共产党。国共“双十协定”签订后,随主力北撤的有11人,其中5位为革命事业献出了年轻的生命,7人参加了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新中国成立后,有5人随 参加了 ,其中时任20军60师团1营副教导员的杨石毅,在 的 战役乾磁开阻击战中,在前线指挥战斗,创造了用军事打击与政治攻势相配合的手段,迫使美海军陆战队 师特遣队人集体投降的典型战例,为 战役的 胜利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我们先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入伍报效国家,正是我们后辈人延续先辈的志向。”霍锋朝说,他的儿子霍圣凯也在部队服役。
村民杨均力是一位袜企老板,年,即将年满50岁的他卡着“年龄线”加入救援队。平时忙于生意的他,只要接到救援队的呼叫电话,就会立即撇下生意返回村里。对他来说,“红色庄余霞”就是一种深入骨髓的团结信念。在他的影响下,全家人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去年疫情防控初期,他更是暂停了自己的袜子生意,全身心投入到村里卡口的防疫值守。让杨均力最欣慰的是,儿子杨胜荇在出国留学前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党旗在哪里,老爸就冲到哪里,跟着老爸走不会错。”杨胜荇说。
一户有难户户帮,在庄余霞,红色救援队的队员数与当年参加金萧支队还入党的人数一样,都是29人。“那时候,庄余霞是保卫国家的战场。如今,哪里有救援需求,哪里就是我们的‘战场’。”霍锋朝说,除了本村的公益工作,他们还出村、出市救援。年8月11日凌晨,经向绍兴市应急管理局报备,红色救援队组织8名精干力量,携带橡皮艇、浮力马甲、汽油锯等装备,会同诸暨市“飞虎”森林消防救援队,赶往临海台风灾区开展救援工作。救援队连续奋战6个小时,成功转移72名群众至指定安置地点。救援中,所有队员身上都发了红疹,但没有人停止救援脚步,因为每一位救援队员都把自己当成了一名军人。
把资源变优势
在黄泥尖山下,有一座烈士陵园,里面长眠着5位为革命事业献身的烈士。陵园一侧除了纪念碑,还有一些将士后代为英雄烈士们书写的碑文。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庄余霞的共产党人一面发动群众,一面积极开展革命活动,涌现了许多英雄。
今年86岁的杨高乃是庄余霞的老书记,他二哥是金萧支队中的一员。他说,当年,他的家就是金萧支队队员们的一处落脚点,他经常看到二哥与战友一起在晚上议事。“我家老房子的门闩至今还保留着当年的小机关。”跟着杨高乃老人,我们来到一间已经废弃多年的老房子,老人指着木门板上一处不起眼的小孔说,“这个小孔可以穿进一根细绳,在门背后有一个栓子,绳子放进去,拉住栓子,一拨就可以直接开门进入。”为了掩盖行踪,金萧支队的队员晚上悄然而来,都自己开门。
从老房子到杨氏宗祠,一路上,杨高乃讲述着当年的革命故事。作为老书记,他一直牵挂着一件事,“我们村有很多红色资源和历史文化,但缺少点转化的动力。把这些红色传统继承好、发扬好、发展好,让更多村民受益才是对烈士们 的告慰。”
杨高乃的心愿,如今已梦想成真。经过一年的打造,“红色庄余霞”陈列馆修缮一新,而且丰富了馆藏。“我们要利用好这些珍贵的红色资源,把红色故事讲好,让更多的人走进庄余霞。”上余村新任党支部书记杨海民说。作为陈列馆馆长,党员杨狄明跟杨海民一直在探讨如何吸引更多人进来。“来参观学习的人多了,村民们才有把资源转化为经济效益的发展动力。”他说。
事实上,庄余霞这片红土地已经发生了可喜的变化。58岁的“红嫂”徐丽琴看到游客越来越多,两年前将自己家的老房子翻新了一下,率先在村里开出了农家乐。“现在我们好几个‘红嫂’都开了农家乐,节假日忙的时候,还互相搭把手帮忙。”说起农家乐,徐丽琴就开心起来,今年春节以来,预约吃饭的订单一个接着一个,6张餐桌经常全坐满了客人。
如今,在乡贤和诸暨当地政府的推动下,上余村还计划在庄余霞打造一个红色公园,借着游步道,把革命遗迹都整合在一起,依托红色文化开发一些沉浸式体验场馆项目,同时打造一些红色文创产品,为进村参观的游客提供更丰富的旅游体验,吸引更多人了解红色历史、感悟革命精神。
“红嫂”义务讲解。记者周梦琪摄
记者周梦琪摄
美丽庄余霞。
先行者的风景
报道专题
走基层 强四力
庄余霞
特别报道
本文来源:绍兴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