磷聚生态绿赋能产业兴人民资讯

2023/4/15 来源:不详

“吃进去”的是工业废渣,“吐出来”的是绿色产值。近年来,宜昌磷石膏综合利用显示出令人惊喜的成长。

数据显示,年,全市已建成磷石膏综合利用装置设计利用能力万吨/年,磷石膏综合利用率41.4%。磷石膏制品在建筑、道路交通、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园林绿化工程、河道治理及政府投资项目中得到广泛应用。

工业固废磷石膏的有效处理是世界性难题。但宜昌敢找思路,敢想办法,磷石膏在这里不仅“能用”,而且“好用”,磷石膏综合利用的活力得到真正激发,工业经济的“绿色崛起”也得以实现,生态“绿”与产业“红”交相辉映,企业富与生态美有机统一。

全市沿江化工企业关改搬转专项战役

责任单位:宜昌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变废为宝

综合利用产品日渐丰富

创新,是可持续发展的内核驱动力量。

如何研发创新?技术创新平台不可少。我市依托昌耀新材料公司成立宜昌市磷石膏综合利用创新中心;田鑫建材公司与武汉理工大学、远固建材公司与华南理工大学等联合建设4个磷石膏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企校联合创新中心,进入省科技厅《年度湖北省企校联合创新中心备案清单》。力达环保与三峡大学成立磷石膏研究院。

与此同时,产学研合作不断加强。我市积极联合国家节能建材质监中心、交通部公路科学研究所、武汉理工大学、省环科院等科研院所,在新产品新技术开发应用、标准编制、质量检测等方面开展课题研究和技术攻关。三峡公共检验检测中心筹建“国家磷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湖北)”,取得国家市场监管总局CMA资质。

年8月,45家磷石膏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研究机构组建宜昌市磷石膏综合利用产业协会,加强行业自律和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加快研发创新步伐。

抹灰石膏、石膏砌块、石膏板、加气砖……磷石膏在宜昌不断“变身”成10多种磷石膏综合利用产品。其中磷石膏粉年产万吨、水泥缓凝剂年产万吨,消纳利用磷石膏量最大,分别为万吨/年和万吨/年。

规范整治

标准体系建设成果丰硕

行业企业在努力,政策推动也必不可少。

年,我市出台《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强磷石膏建材推广应用工作的通知》,支持引导磷石膏市场的推广应用。在市财政年初预算安排万元专项补助资金的基础上,市政府再增加万元,支持企业加大磷石膏综合利用、创新成果转化及市场推广应用。

此外,我市建立磷石膏综合利用、磷矿绿色矿山建设与磷矿资源奖励相挂钩的激励机制,年在全市磷矿开采总量控制计划中预留50万吨作为磷石膏综合利用、磷矿绿色矿山建设奖励指标,并落实兑现到位。

各县市区也陆续出台配套政策。夷陵区政府出台《夷陵区鼓励磷石膏综合利用工作方案》,对消化区内磷石膏按20元/吨标准补贴;宜都市政府印发《宜都市磷石膏综合利用三年行动方案》,年按照企业获得宜昌市磷石膏综合利用补助资金的50%给予配套补助,从年起市财政每年设立万元磷石膏综合利用奖励资金。

勤探索,总会有收获。《磷石膏及其综合利用产品质量标准》、《宜昌市磷石膏建筑材料应用技术导则(试行)》、《宜昌市磷石膏基混凝土制品应用技术导则(试行)》等市级地方标准先后制定发布。湖北昌耀公司编制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协会团体标准《公路路面基层稳定用磷石膏矿渣水泥基材料技术规程》,已进入工程应用试验验证阶段。

今年,我市编制的《磷石膏稳定类路面基层材料应用技术规范》通过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组织的湖北省地方标准专题立项论证,并正式立项。

理念嬗变

安全环保成效初现

打好“生态牌”,才能念好“发展经”。

推进磷石膏综合利用,我市始终坚定绿色发展道路理念,不断开展磷石膏库安全环保执法检查,严格控制磷石膏库规模,加强磷石膏库安全环保整治,启动包括11个磷石膏库在内的全市尾矿库地下水监督性监测项目,实现对坝体表面及内部位移、浸润线埋深、干滩长度、库水位及降雨量等进行全天候自动监测。

走好绿色发展路,我市累计投入资金3.4亿元,新建截洪沟35.52公里,完成渣场边坡治理22.69万平方米,建设污水收集池15个,总容量2.54万立方米。

持续不断的投入,换来安全环保成效。在我市,纳入国家“水十条”考核的9个地表水断面水质达标率、优良率均为%。长江干流宜昌段及支流总磷浓度持续降低,“十三五”以来长江干流宜昌段水质全部达到地表水Ⅱ类标准。全市11个磷石膏库全部通过省级安全环保验收。

磷石膏这块“硬骨头”,既是工业的副产品,也是绿色经济的宝贝。在开放中创造机遇,在创新中破解难题,我市将不断加快推进磷石膏综合开发利用和产业化步伐,力争“十四五”末实现新产生的磷石膏综合利用率达到%,实现“产消平衡”。

本文来源:三峡日报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yf/440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