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社会治理的宜都经验
2022/9/28 来源:不详图说:年7月,湖北省宜都市锦江社区召开“红色物业”工作推进会,现场解答社区群众提出的问题。受访者供图
民主与法制社记者田雄□王中正谢伟报道
诚信关乎什么?关乎家庭收入。目前,湖北省宜都市24个村将家庭文明诚信积分与集体分红挂钩,个村居将其与评优表彰、爱心超市兑换物品等挂钩。让守信者受益、失信者受限,有效激发了群众自治活力。
建设文明诚信档案体系是宜都市推进社会基层治理的探索之一。作为湖北省“双基强化、三治融合”唯一试点县市,宜都以党建为引领,以自治为基、法治为纲、德治为领,激活城乡管理“末梢神经”,让基层治理创新从纸面走向实践。
这也是贯彻落实湖北省法学会会长傅德辉于年9月10日在湖北召开的推进“双基强化、三治融合”基层社会治理(宜都)试点动员会提出的“试点工作的重心在村和社区、难点在村和社区,活力也在村和社区,各项安排都要围绕中心、服务中心,突出针对性、实效性”理念的重要体现之一。
一年来,湖北省法学会根据湖北省委的要求,协调相关地方和省直有关部门、研究机构,共同把试点工作抓出了成效,形成了可推广可复制的基层社会治理经验。由此,宜都市被民政部确定为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试验区(湖北省唯一),被农业农村部确定为全国首批乡村社会治理体系建设试点单位,先后被评为全国百强县市、全国文明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全国卫生城市。日前,宜都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市法学会会长白华介绍了当地基层社会治理的“宜都经验”。
以党建工作提升网格治理活力
近年来,宜都市实施基层党建整体推进和党组织、党员“双指数”管理,开展“‘五强书记’领航”“‘磁铁支部’凝心”“乡村振兴聚力”行动,取得了显著成效。
记者了解到,“磁铁支部”的雏形最早源自该市五眼泉镇弭水桥村党支部。年以前,该村是当地远近闻名的穷村、乱村,社会矛盾突出。短短几年时间,在党支部书记刘大卫带领下,该村“坚持每户必访、群众有事半小时到现场、第一时间抓落实、执行政策一碗水端平、公家的钱不乱花”,村“两委”干部服务意识、工作态度和作风发生了极大改变,逐渐由“班子散、理事差、群众怨”变为“转风气、办实事、抓发展”,深受村民信任,年全村实现年综合收入近万元。弭水桥村因此获得了“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称号。
“弭水桥村党支部的做法和经验被其他村党支部复制、借鉴,目前全市培育出了50个‘磁铁支部’、33名‘五强书记’,13个弱村变强村。”白华说。
与此同时,宜都市发挥网格支部在基层治理中的作用,在全市成立了个“网格支部”,在城市小区建设了48个“家+驿站”,实施“支部书记+居民组长+网格员+志愿服务+驻格警务”“五岗一体”末梢治理;在农村集中居住点建设了个“党员微家”活动阵地。利用微阵地、开展微服务、传递微声音、调解微矛盾、实施微治理,宜都市将该经验和做法延伸到了“神经末梢”。
据了解,为了加强政府部门与基层的联系,凝聚党群干部合力,宜都市还开展了“双报到、双服务、双报告、双考核”活动,98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到社区报到,参与网格支部活动,名党员干部下沉到个小区个楼栋,组建了个楼栋党小组,有效提升了网格治理活力。
据白华介绍,今年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过程中,宜都市个网格支部发挥功能性作用,引导1.3万名党员干部下沉到防控一线,动员和组织广大人民群众共抗疫情,为宜都市成为湖北省首批低风险区发挥了巨大作用。
以诚信档案体系激发
群众自治活力
在基层社会治理实践中,宜都市逐步搭建了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居民自治组织为基础、基层社会组织为补充、居民广泛参与的民主协商平台。
“我们组建了乡贤理事会、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禁赌禁毒会、志愿服务队、业主委员会等自治组织个,培育和发展社工组织、行业商会、志愿服务队伍等公益性、服务性、互助性社会组织,不断推动社区、社会组织、专业社工联动,实现了‘民事民提、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自治目标。”白华说。
白华称,在城市小区,宜都市充分发挥“家+驿站”和红色物业功能,实施政府主动协调、建设单位主动作为、物业企业主动服务、小区业主主动参与、推动物业服务管理标准化管理,实现了“需求在一线回应、问题在一线解决、服务在一线落地”,有效提升了小区社会治理水平。
同时,宜都市个村(社区)结合自身实际,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建立家庭文明诚信档案,实行积分管理,将文明守礼、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等行为终身记录应用。
与此同时,宜都市实施市、乡、村三级联合激励约束机制,启动文明诚信家庭“百千万工程”(在全市各村和社区层面培育1万个文明诚信户,在各乡镇(街道)层面推出个示范户,在市级层面选出个标兵户)。全市24个村将积分与集体股份制分红挂钩,个村居落实服务优先优惠、各级评优表彰、爱心超市物品兑换等12项受益措施和6项受限措施。“文明诚信档案体系建设,真正体现了让守信者受益、失信者受限,激发群众自治活力。”白华说。
以“零距离”为群众提供
法律服务
“我们建立起了市、乡、村三级公共法律服务体系,为群众提供专业的法律服务。”白华说,宜都市建立健全市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和“1+6”联合专业调解委员会,整合各方面力量,在全市聘用了名法治村主任。“通过这种形式,我们构建了社区‘一刻钟’、农村‘半小时’的‘法律服务圈’,营造全社会自觉守法、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浓厚法治氛围。”
记者了解到,宜都市各法治村主任自上任以来共召开专题培训场次,协助开展风险排查次,成功调解各类纠纷66起,帮助申请法律援助9件,为群众挽回经济损失17.8万元。
与此同时,宜都市还打造了市、乡、村三级“法学法律工作者之家”,推动名法学会会员和5个团体下沉基层参与社会治理和法律咨询服务工作,努力做到“只要有群众的地方,就有法学会的声音,就有法学会的工作覆盖”,实现了法治惠民便民“零距离”。
如今,在后疫情时期,宜都市还深入开展涉疫情矛盾纠纷集中排查化解行动和“三对三解”专项行动(面对面开展法治宣传,为复工民工解惑;一对一免费法律服务,为复产企业解忧;点对点在线对接咨询,为企业和谐解困),有针对性地进行相关政策法律宣传,及时为疫情受损企业和个人提供法律咨询和法律援助,为全市经济快速复苏提供法律支撑。
以“德治”推动“群防群控”
记者了解到,宜都市在“德治”建设中,首先组建了市级“道德法治宣讲团”,开展理论宣讲、法治宣讲、道德宣讲、文化宣讲。年,市、乡、村三级共举办道德法治讲堂场,其中由湖北省法学会组织特邀周叶中、陈先红、温世扬等知名法学专家学者到道德法治大讲堂授课,将先进的文化、实用的法律法规充分融入社会治理各项工作,提升了各级干部的社会治理理论水平。其次,推动市、乡、村三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站、所)建设并实现了全覆盖,实施“金种子”培训,精准对接群众需求,形成了“六圈四节四带”(“宣教、便民、文体、科技、卫健、法律”六个志愿服务圈,“春和风尚节、夏韵艺术节、秋思读书节、冬艺健身节”四季文化节,“邻苏风华”“福美乡韵”“百里花红”“绿色生活”四条新文明示范带)工作路径,因地制宜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和志愿活动。据悉,宜都市现有注册志愿者8.4万人,志愿团队个。疫情防控期间,宜都市紧急招募志愿者4名,累计开展抗疫志愿服务40余万小时,成为群防群控的重要力量。
据白华介绍,宜都市还特别重视道德模范在全民思想道德基础建设过程中的带头引领作用,创新提炼出以“勤、孝、净、诚、和”为主题的“五美文化”,倡导“家谱传福、家训积福、家规惜福、家颜亮福”的“四福”新家风,引导人民群众崇德向善。“全市共有7人当选‘中国好人’,11人当选‘荆楚楷模’‘湖北好人’,全市道德模范人。响水洞村和鸡头山村还被评为‘全国文明村’。”白华说。
以“智治”提升基层社会
治理效能
在白华看来,基层社会治理的出路在科技,“三治融合”同样需要科技支撑。宜都市充分吸取智能防控在抗击疫情中的宝贵经验,持续用好大数据等,全面建设社会治理智能系统,并以智慧村庄、智慧小区、智慧学校等建设为重点,通过与“雪亮工程”“宜都一家亲”“融媒体”等互联互通,构建起了“专群结合、点线面结合、人防物防技防结合”的智能化防控体系。
记者了解到,“宜都一家亲”是宜都市自主开发的信息整合共享公共服务平台,融人、地、事、物、情、组织六大要素为一体,通过公众留言、意见征集、问题回应等方式了解民情民意,实现了网格事件痕迹化管理、信息化流转、整合式交办的闭环。目前,该平台正在4个村(社区)试运行。
另外,宜都市深化“网格化+大数据”社会治理创新,主动对接宜昌市社会治理综合信息平台,实施“一标三实”、户籍数据、职能部门业务数据互联互通,逐步推动形成了“网格发现、社区呼叫、街道吹哨、部门报道”分级响应、协同处置机制。同时,宜都市还应用综治专线实现市、乡联网,推动形成了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平战结合的应急管理机制。
“疫情防控期间,我市疫情防控指挥部运用综治专网实现了全市疫情防控远程指挥、网上调度。在‘1+1+N+K’联防联控工作中,还利用‘雪亮工程’实现了卡口管控和‘天眼’追踪无缝对接,实时掌握重点区域、路段情况,为打好疫情防控战奠定了坚实基础。”白华说。
日前,湖北省委政法委副书记,湖北省法学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刘太平对宜都市一年来的试点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宜都市围绕新时代‘枫桥经验’湖北样板目标,抓实‘党建引领、网格治理’,实现了‘网格支部、村规民约(居民公约)管理及家庭文明诚信档案、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公共法律服务室、道德法制讲堂’五个全覆盖,加快形成了全省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