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多管齐下打造生态文明样板城市访宜昌

2022/9/30 来源:不详

北京比较好皮炎医院 http://news.39.net/bjzkhbzy/210612/9057520.html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在刚刚表决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中,建设“美丽中国”和生态文明被写入宪法,以协调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进程,填补了环境治理方面的空白。由此,生态文明的法律地位得以前所未有的提升、增强了法律效力,让生态文明的主张成为国家意志的生动体现。

宜昌市发展改革委主任郭康新

值此两会期间,中国经济导报记者专门就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湖北省宜昌市的生态文明建设情况对宜昌市发展改革委主任郭康新进行专访,郭康新表示,力争通过3至5年的努力,把宜昌建设成为三峡生态经济合作区核心区、长江中上游生态安全屏障区、长江流域绿色发展示范城市。

成效显著挑战并存

中国经济导报:党的十八大以来,宜昌市生态文明建设取得哪些突出成效?改善或解决了哪些生态环境领域的突出问题?

郭康新:首先全面治理大气污染。一是强化顶层设计。年,出台了《宜昌市大气污染防治“十三五”行动计划》、《宜昌市年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宜昌市-年度大气污染冬防工作方案》、《全市煤炭消费总量削减实施方案(-年)》、《宜昌市燃煤锅炉专项整治工作方案》等综合性文件,制定了施工扬尘、煤炭削减、锅炉整治、码头整治、秸秆禁烧、油烟治理等大气污染防治重点领域工作方案,形成了切合宜昌实际、系统全面的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制度体系。二是推动专项治理。全市台,已淘汰(改造)台20蒸吨/小时以下燃煤锅炉。完成8台20蒸吨/小时以上燃煤锅炉实施升级改造。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开展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治理调查摸底并制定专项整治工作方案,计划完成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治理项目20个,截止目前已完成12个,正在改造6个,2家企业已停产。全市个加油站、3座储油库、台油罐车全面完成油气回收治理,台黄标车在全省率先全面淘汰。在全省首创“绿色工地”系统,工地视频监控、颗粒物在线监控基本全覆盖,余台渣土车完成规范化改装。堆场和矿山扬尘持续管控,对全市多个堆场开展了整治。三是创新管控机制。开展PM2.5源解析,启动了长江宜昌段船舶污染防治专题调研,在重点区域加密设置微型空气自动监测站精准查找污染源。落实专项资金鼓励老旧社区居民和中小型餐饮企业安装油烟净化设施,目前已完成首批余户老旧社区居民和30余家中小型餐饮单位改造。推行重点行业企业错峰生产,组织属地所有有水泥生产线的企业制定企业年度错峰生产时间安排计划及实施方案。严格实施冬防期强制性减排,要求火电、造纸行业冬防期未执行超低排放和特别排放限值的企业,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尘许可排放量在核定的月均排放量基础上减排30%,其他涉气重点行业企业参照执行。年1-12月,全市PM10平均浓度为82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6.8%;PM2.5平均浓度为52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5.5%;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75.6%,同比提高4.2%,顺利完成了省政府下达的年度考核目标。

其次是大力推进节能减排。一是制定引领方案。发布实施了《宜昌市“十三五”节能降碳减排综合工作方案》(宜府发[]26号),《关于加强全市应对气候变化和节能工作的意见》(宜节能减排办〔〕1号),指导全市“十三”节能减排工作,到年,全市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综合能耗比“十二五”期末降低17%以上,平均年降低率达到3.7%,全市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万吨标准煤以内,全市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年下降20.5%,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二是实施新的节能审查办法。制定下发了《宜昌市发展改革委关于贯彻落实湖北省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实施办法的通知》(宜发改环资〔〕号),指导各县市区开展项目节能评估审查工作。提请省发改委开展了湖北甘宁石化7万吨碳酸酯项目、三宁化工60万吨乙二醇项目、湖北科林博伦3万吨苯甲醇项目、宜昌生物产业园燃气蒸汽联合循环供热项目、广汽乘用车宜昌分公司20万辆乘用车等重点项目的节能审查工作。三是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认真组织开展了全市年度碳排放企业碳排放核查及履约工作,我市纳入全省碳排放交易体系的企业达到51家,新增14家,新增企业数量和总体企业数量均为全省第一。我市企业积极采取各项降碳措施,加强碳排放管理,51家企业均按时按要求顺利完成碳配额缴还和履约工作,连续三年履约完成率达到%。四是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年全市万元GDP能耗为0.吨标煤,比上年下降7.17%;组织实施减排项目92个,预计减排化学需氧量5吨、氨氮吨、二氧化硫吨、氮氧化物3吨。

在全省年节能及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考核中,我市分别获得“超额完成”等次和全省第二名,获得省奖励表彰。根据目前数据测算,年全市节能目标、二氧化碳排放下降、COD、氨氮、二氧化硫及氮氧化物能够完成上级安排的年度目标任务。

中国经济导报:宜昌市生态文明建设尚面临哪些困难或挑战?是如何解决和应对的?

郭康新:宜昌市生态文明建设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大气污染防治整体形势依然严峻,虽然我市整体大气环境质量有所改善,但是PM10、PM2.5平均浓度仍居高位;二是我市部分流域水环境保护与治理任务较重,如沮漳河、玛瑙河流域水质虽有所好转,但考核断面仍不能稳定达标;三是沿江及主要支流化工企业、化工园区水污染治理任务繁重,沿江产业转型升级任务艰巨;四是工作推进机制尚待进一步完善,生态治理“宜昌试验”、生态市创建、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这些工作内容有很大的重合度,需要进行整合,形成合力,加强统筹;五是生态修复资金投入不足。

机制体制创新诸多经验可复制

中国经济导报:党的十九大中重点提及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宜昌市在推进生态文明机制体制改革方面做出了哪些努力?具体成效如何?

郭康新:一是扎实推进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工作。市委、市政府将自然资源资产审计工作列为我市全面深化改革重点项目之一,将自然资源资产审计工作列入了《年宜昌市经济责任工作要点》。我市通过采取“上审下”、“同级审”等方式,对秭归、枝江等9个县市区,秭归县人民政府、夷陵区小溪塔街办等6个政府部门,枝江市仙女镇等4个乡镇从土地资源、森林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和环境污染等5个方面开展了审计工作,共查出五类资源31项问题。二是深入开展全市自然资源负债表编制工作。宜都市开展了深度试点,继续全面开发运用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成果,出台了《关于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加快生态宜都建设的意见》文件,提出全域推进“两项试点”,全面铺开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和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试点。三是探索进行排污权交易和排污许可证制度改革。印发了《宜昌市年度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工作方案》,今年以来共组织28家排污单位参与10批次的排污权交易活动,交易金额.21万元,此项工作在全省领先。印发了《宜昌市排污许可制改革实施方案(-年)》,分行业启动国家版排污许可证的核发工作。全年完成了58家重点行业企业国家版排污许可许可证的核发工作,全省首张国家版排污许可证在宜昌核发,初步建立排污许可“一证式”管理模式。四是探索建立流域综合治理的政策机制。以黄柏河东支流域综合整治为抓手,探索建立流域综合治理的政策机制,推进《宜昌市黄柏河流域水资源保护管理条例》立法工作。立法出台了《宜昌市黄柏河流域保护管理条例》,自年2月16日起实施,在地方立法推动流域保护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一步。五是探索研究流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按照“谁污染、谁治理、谁受益、谁补偿”的生态补偿原则,市政府印发了《黄柏河东支流域生态补偿方案(试行)》(宜府办发〔〕89号),在黄柏河流域试点探索建立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解决磷矿开发与水质保护之间的突出矛盾,实现水源受益区与水源保护区共建共享,合作共赢。

中国经济导报:宜昌市作为首批入选的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形成了哪些可复制推广的经验?

郭康新:一是发布“1+6”改革方案。湖北省委常委周霁市委书记领衔年重点改革事项,制定了《长江宜昌段生态环境修复和三峡生态治理试验总体方案(—)》(宜办发()26号),即长江宜昌段生态环境修复和三峡生态治理试验总体方案和宜昌市河道岸线生态治理修复、化工产业转型升级、港口船舶绿色排放试验区建设、大气污染防治、城市生态修复、水污染防治6个子方案,围绕长江宜昌段生态环境“整体保护、综合治理、系统修复、科学试验”四个方面,推进生态环保监管体制改革等20项改革任务。二是编制一系列规划。发布实施了《宜昌市磷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年)》(宜府办法[]73号)和《长江大保护宜昌行动方案》(宜府发[]27号),组织编制了《宜昌市化工产业绿色发展规划》、《长江宜昌段生态环境修复及绿色发展规划》、《工业转型升级规划研究》,指导全市转变经济发展模式,修复生态环境,推动全市走循环经济型、能源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发展道路。三是强化工作考核。市委市政府印发了《宜昌市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宜办文[]39号)以及《宜昌市绿色发展指标体系》和《宜昌市生态文明建设考核目标体系》(宜办文[]54号),形成了一年一考核,五年一评价的长效考核机制,加快推进我市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

中国经济导报:化工产业是宜昌的支柱产业之一,但是化工产业也存在着不小的环境污染问题,目前宜昌在集中整治化工产业突出问题和促进化工产业绿色转型方面采取了哪些举措?取得了哪些具体效果?

郭康新:化工是宜昌重要支柱产业,年底全市有化工企业家,“化工围江”问题突出。针对这一问题,市委市政府主动担当,积极作为,痛下决心开展化工产业专项整治。制定“三年行动方案”,下大力调减存量、严控增量、优化结构,重点抓好全市化工企业关停并转搬。力争通过3年努力,基本建成产业布局合理、技术管理先进、竞争优势明显的现代化工产业转型发展示范基地,打造长江流域绿色发展样板。

年底以前,中央环保督察反馈的突出化工问题整改到位;沿江化工企业关停25家;不符合产业发展政策和安全环保要求的化工企业限期整改到位或严格依法关停。

年底以前,完成人口密集区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搬迁工作。

年底以前,长江及其一级支流岸线1公里范围内、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影响范围内的化工项目及企业依法关停或搬离;长江二级及其他支流区域化工企业整改到位;园区外达标的化工企业搬迁入园,不达标的依法关停或转产;完成化工园区外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搬迁或关停工作。

年,建成枝江、宜都2个绿色、安全、循环、高效的标准化工业园区;全市化工产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二氧化碳排放量分别比年下降20%、24%和30%;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五项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分别比年下降14%、14%、25%、25%和15%。

(一)严格管控产业空间布局。对现有化工园区实行分类整治,枝江循环化工园区、宜都循环化工园区为“优化提升区”,猇亭、当阳坝陵、远安万里、兴山白沙河及刘草坡为“控制发展区”,枝江开元、当阳岩屋庙、远安荷花及西化、夷陵区鸦鹊岭等为“整治关停区”,其他地区一律为“禁止发展区”。“优化提升区”现有企业经限期改造仍达不到入园标准的必须转产或关闭,禁止不符合条件的企业搬迁入园;加快提升园区基础设施,加快现有企业改造升级,制定化工企业入园标准,促进化工产业集群集约发展。“控制发展区”严格控制化工规模和排放总量,支持现有企业在等量或减量代替的前提下改造升级,实现安全环保达标和清洁生产。“整治关停区”内化工企业全部限期转产或搬离。其他区域禁止发展化工项目。

(二)严格执行产业发展政策。严格执行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制定《宜昌市化工产业投资项目负面清单》。从今年9月起,全市一律不批新的化工园区,一律不批“优化提升区”外新建、扩建化工项目,一律不批列入国家《调整目录》的淘汰、限制类项目,一律不批《负面清单》内的项目。对国家《调整目录》规定应淘汰的落后生产工艺装备和落后产品,无批建手续或批建手续不全、建批不符的非法企业,以及未在规定期限内按要求整改或搬迁的企业,坚决依法依规予以取缔和关停。

(三)严格落实生态环保要求。以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环境准入负面清单为手段,开展现有园区环境影响跟踪评价,确保发展不超载、底线不突破、质量不下降。执行最严格的单位产品能耗水耗地耗限额、污染物排放标准和生态保护红线、水体水质等管控标准,研究制定更加严格的地方标准。对环境质量不达标的区域,一律实行限批限产;对项目地址不符合生态保护红线管控要求和自然保护区、集中饮用水源地管理规定的,一律搬迁或关停;对超标超总量排污、单位产品能耗水耗地耗超标、环保“三同时”执行不到位以及存在其他环境违法违规行为的化工项目,一律限产或停产整治;对未按要求整治到位的,一律依法依规予以取缔和关停。企业生产废水必须自行处理达标后排入园区集中污水处理设施,一个化工园区原则上只保留一个废水总排口。

(四)严格规范磷矿开采管理。加大绿色矿山和生态矿区建设力度,严格控制磷矿开采总量,以磷矿开采减量促进化工产业减能和资源利用效率提升。整合关闭生产能力在15万吨/年以下的磷矿企业,不得新建产能在50万吨/年以下的磷矿企业,禁止现有企业扩大生产规模,严厉打击违法开采行为。坚持“以加定采”,将全市磷矿采矿权控制在40个以内,磷矿年开采总量控制在0万吨以内。鼓励采选利用中低品位磷矿。优化磷矿资源配置,促进产销对接,优先满足采选加一体化企业生产需要,推动磷矿资源向高端产能集聚。加强矿山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严格监督落实矿山废水废渣排放及土地复垦方案。制定出台磷矿绿色生态开发准入标准,积极打造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

(五)严格防范磷石膏环境污染。加强磷化工业环境污染全产业链治理。强化对现有磷石膏堆场的管控,对安全环保不达标的一律停产整改;对整改仍不达标的一律停止使用;对已达到设计库容的堆场一律进行闭库,不准扩建或延长使用年限。化工“优化提升区”统一规划建设专业标准化的磷石膏堆场,其他区域不再批准新建磷石膏堆场。积极探索磷石膏第三方治理,研究出台磷石膏堆场有偿使用制度。采取以奖代补方式支持企业研究运用磷石膏利用新技术,鼓励在城市公用工程、市政基础设施等领域推广使用磷石膏综合利用产品,逐步消化磷石膏存量,合理控制磷石膏增量。

(六)支持化工产业提档升级。坚持一手抓淘汰落后产能和化解过剩产能,一手抓传统化工转型升级和精细化工产能培育,引导化工产业向高端发展。统筹安排宜昌化工产业转型升级引导基金,通过股权投资的方式支持化工园区进园企业技术改造、装备升级等。重点发展专用精细化学品、化工新材料、化学制药、节能环保等产业,大力拓展智能制造及光电信息市场领域,向电子化学品和功能材料方向突破性发展。积极引导枝江、宜都两个“优化提升区”错位发展,各自形成上下游一体化循环经济产业链。加快建设和改造提升化工园区供水、供电、供热、专业危险化学品处置、污水处理、废弃物处置以及公共管廊、公共事故应急池等基础设施,尽快实现原料互供、资源共享、用地集约和“三废”集中治理,开展智慧化工园区试点示范建设。

 重视“宜昌试验”建议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中国经济导报:请介绍一下,下一步宜昌市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路对策和相关规划。

郭康新:一是创新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以生态治理“宜昌试验”为旗帜,统筹宜昌生态市、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进一步明确各部门的职能职责,既要分工明确,又要团结协作,共同扎实开展各项创建工作。

二是积极推进重点领域的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工作。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建设全国绿色发展示范城市,让人民群众共享更多的生态红利、绿色福利。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用改革创新的办法抓好长江大保护。全面执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大力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行动计划,对一切环境违法行为“零容忍”。探索创新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等生态补贴交易,建立资源环境承载力监测预警机制,综合施策推进环境治理。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加快推进全市化工企业转型升级,加快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加快转变资源开发利用方式,推进工业园区循环化改造,抓好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垃圾分类等各项国家试点。加快推进三峡生态经济合作区生态治理“宜昌试验”,探索黄柏河流域生态补偿、跨区域生态建设合作、流域综合治理,深入推进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及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宜都水权改革等工作,力求取得实效。积极推进乡村生态治理,综合整治农村人居环境,不断提升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水平,改善群众居住条件。

三是强化工作考核。进一步细化生态文明建设考核办法,加强网上考核和工作督办,严格按照“一个办法、两个指标”进行年度考核和评价,实行责任追究,确保生态文明建设各项重点工作保质保量按期完成,确保生态文明建设各项指标和目标任务圆满完成。

中国经济导报:很想了解一下,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宜昌市目前遇到了哪些瓶颈?以及需要哪些方面的政策支持?有何相关政策建议?

郭康新:几点请求和建议:(一)建立建全三峡库区生态补偿机制。长江经济带横贯东中西部11个省份,长江上游地区尤其是三峡库区既是生态敏感区,又是集中连片贫困区,同时肩负着长江大保护的重任。恳请帮助国家层面尽快建立长江流域上下游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和污染赔偿机制,明确生态补偿责任主体,确定生态补偿的对象、范围,推进保障全流域水质安全。

(二)实施三峡大坝上下游岸电工程。由于三峡船闸通过能力不足,大量船舶在待闸期间使用燃油发电,对宜昌乃至三峡区域造成严重污染。据测算,每年通过宜昌的货轮燃烧重油约吨,产生二氧化硫.4吨、烟尘89.46吨、废气14.31亿立方米,是导致我市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恳请国家层面加快推进实施岸电工程,加大对岸电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对岸电给予优惠电价,同时出台待闸船舶必须使用岸电的相关规定。

(三)支持宜昌实施山水林田湖改造工程。根据国家财政部、国土资源部、环保部《关于推进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工作的通知》要求,我市已编制完成《宜昌市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实施方案(—年)》。本实施方案共有67个工程,总投资约.5亿元,拟申请中央财政资金57.1亿元。恳请将宜昌市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纳入全国试点,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重点支持。

(四)支持三峡综合运输体系建设。三峡船闸通航以来,过闸货运量持续快速增长,年货运通过量1.31亿吨,超过设计年通过量的30%,船舶待闸平均在锚时间43.69小时。为此,我市研究提出了建设三峡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解决方案,并被纳入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该项目总投资约亿元,重点建设三峡翻坝江北高速、三峡水铁联运铁路(北线)、秭归茅坪港疏港铁路(南线)、秭归茅坪至宜都红花套至枝城输油管道项目,以及坝上坝下重点港口建设,形成坝上坝下无缝衔接的综合运输体系。恳请帮助争取中国铁路总公司将三峡水铁联运铁路(北线)纳入年开工计划。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cs/191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