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易经研究会副会长冯志亮先生解析百家

2024/9/1 来源:不详

08:31

石姓是中国第六十三位姓氏,在河南,河北、山东、湖南、常用等地的分有比较中贵州等地的分布比较集中。当今石姓人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34%,总人口大约有万。

得姓始祖石蜡,姬姓。春秋时康叔第六世孙卫靖伯有一孙名公孙蜡(封为公后,其子称公子,其孙称公孙,公孙非姓)。公孙蜡字石,又称石蜡,卫国贤臣。《春秋》赞石蜡说:“石蜡纯臣也,恶州吁而厚与焉,大义灭亲,其是之谓乎?”石蜡孙骀仲以祖父字为氏,称石氏。后世子孙尊石蜡为石氏得姓始祖。

一、姓氏意义与原始图腾

石的本义是指崖石、石头,泛指各种各样的石料。在甲骨文中,石字像山崖下一块石头之形状。经历风吹雨打,山崖下的石头是十分坚硬的。由于石头的质地、属性和自然经历,石被当做一种坚强,韧性、长寿、永恒的象征。在远古时石字甲骨文代,石头是人类生存的最原始的工具和武器,后来成为一种精神寄托,被用来作人的名或字。石,可以认为是人类崇拜自然界现象的一种原始图腾。

二、姓氏起源与发展传承

石姓的渊源主要有两大支:姬姓和子姓。

第一支出自姬姓,周文王的后代。西周初,周成王封其叔康叔于卫,史称卫康叔,卫国在今河南淇县东北,后三移国都,先后向东迁曹,楚丘、帝丘,均在河南北部滑县与濮阳之间。传至卫桓公时,卫康叔的六世孙卫靖伯之孙公孙碏,字石,也称石碏,有大功于卫,世为卫大夫。其后以其字为氏。这支姬姓石氏的历史有多年。

春秋初期,郑国公子丰之子公孙段,字子石,其后裔以字为氏。郑文公时大夫石甲父为其后。这支姬姓石氏有多年历史。

春秋后期,晋顷公封公族羊舌肸于杨,今河北宁晋,是为杨氏。羊舌肸之子杨食我,字伯石,也称杨石,其后代以字为氏。这支姬姓石氏有多年历史。

第二支源出子姓,帝舜之后裔。周成王时,商纣王之兄微子启的孙子稽被封为宋公,起初国都在今河北赵县北,宋公稽的儿子丁公申继位后,宋国南迁到今河南商丘。春秋后期,宋共公之子公子段,也称褚师段,字子石,其后以字为氏。子姓石氏的历史有多年。

三、民族融合与基因融入

我国的石姓同外族的关系十分密切,从秦汉起不断有外族血液流入,是组成我国石姓的重要成分。西汉时西域的石国人进入中国,一直到唐朝时没有间断过,经河西走廊移民西北和四川地区,进而进入中原,最终成为汉族。历史上其他外族改石姓的事件还有:东晋末前秦氐族的石姓:匈奴别部羯族的石姓:南北朝北魏时鲜卑族乌石兰氏、石兰氏等氏族集体改姓石;五代后晋高祖石敬塘为沙陀部人,是太原石氏的先祖;五代前蜀利州司马石处温是波斯人,是万州石氏的先祖:宋朝宜都蛮的石姓:宋朝金国女真人斡勒氏、石盏氏等氏族均改为汉姓石:清朝满洲八旗瓜尔佳氏,倭赫氏、石佳氏、倭勒氏等氏族有集体或部分改为汉姓。

四、历史迁移与人口繁衍

先秦时期,石姓最早活动在河南北部古卫国之地,以后便主要活动于黄河中下流地区,再往后向更广的地方发展。两汉时期,由于西域石国等外族的加入,石姓在甘肃、青海的黄河以西活动,随后进入陕甘宁和川西北,很快南下。到唐朝的二次大的移民南下,石姓进入东南地区,随后流入广东。宋元明时,石姓基本上已分布于各地。清初,石姓进人台湾。

宋朝时期,石姓大约有4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52%,排在第三十八位。

河南为石姓第一大省,约占石姓总人口的17.5%。主要分布于河南、山东、广西、浙江、四川,这五省占石姓总人口的66%;其次分布于河北、山西、广东、甘肃等省。形成北晋冀鲁、东南浙江、南方两广、西部陇川的石姓聚集区域,石姓的主体在北方,而中心是河南。

明朝时期,石姓大约有31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33%,排在第六十九位。山东为石姓第一大省,约占石姓总人口的22%,主要分布于山东、浙江、陕西,广西,这四省大约占石姓总人口的54%;其次分布于湖北、河北、湖南等省,朱元明余年,由于战乱,石姓人口急剧减少、石姓的分布总格局发生了变化,其人口向四方迁移。形成了山东,浙江,陕西、广西四块石姓聚集区。

五、当代分布与姓氏图谱

当代石姓人口已达万,为全国第六十三位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34%。宋朝至今余年,石姓人口增加率呈Ⅴ形。主要分布于河南、河北、贵州、湖南,山东五省,大约占石姓总人口的36.8%;其次分布于江苏、湖北、广西,安徽,四川,这五省集中了石姓总人口的24.3%。河南占石姓总人口的8.3%,为石姓第一大省。全国形成了豫冀鲁、贵湘两块石姓聚集区。

六、郡望堂号与楹联家训

1、郡望堂号

石姓的郡望主要有武威、渤海、平原、上党、河南等,石姓的堂号有平原、六顺和徂徕。“徂徕”堂号典出北宋的石介。石介,山东徂徕人,在国子监当官,乐善疾恶,遇事敢为。他写文章严厉抨击时政,毫无顾忌,得到了朝延的信任,官升太子中允,为太子的侍从。因作《庆历圣德诗》而著名,常以师道自居,学者称徂徕先生。

2、宗祠楹联

传载纯臣;诗歌圣德。

蓉城仙主;金谷名园。

风为师表;道重人师。

万石名门,美人鼓瑟;二群钦赐,阖室受旌。

目前国内外的图书馆和其他单位正式公布收藏了石姓族谱部。

七、姓氏名人与宗族先贤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人石姓历代名人名,占总名人数的0.41%,排在名人姓氏的第五十五位。石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0.3%,并列排在第七十四位:石姓的著石氏名人,石敬塘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0.24%,并列排在第七十七位;石姓的著名美术家占中国历代美术家总数的0.21%,排在第八十八位。

历史上石姓重要人物

春秋卫国大夫石碏,鲁国大夫石骀仲,孔子弟子石作蜀;战国中期魏人天文学家石申;西晋大将石崇;东晋末十六国后赵国主石勒;五代后晋高祖石敬瑭;五代北宋之际画家石恪;北宋大将石守信,文学家石延年、石介;元朝戏曲作家石君宝;明朝镇朔大将军石亨;清朝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民国察哈尔省主席石友三;当代纺织教育家石凤翔,植物生理学家兼农史学家石声汉。

八、寻根探源与宗族名胜

游线一:河南省鹤壁市淇县(发源地)——山西省晋中市榆社县(石勒墓)

(一)河南省鹤壁市淇县石姓发源地——卫国贤臣石碏作官之地

淇县在春秋时是卫国的都城,石氏始祖石碚当年是卫国出名的忠义贤臣,他的儿子参与政变,在忠君护国和父子亲情相冲时,他毅然选择了前者。卫国故城城墙至今还保存在淇县林业局大院的门口,可供石氏后人凭吊。淇县古称“朝歌”,是商朝的国都所在地,有着悠久的历史,文物古迹颇为丰富。

交通参考:京广铁路和京深公路纵贯辖区中部,汤鹤、浚鹤铁路与京广铁路相连,公路四通八达。南距郑州公里,北距北京公里。京广铁路、京珠高速、鹤濮高速、国道以及南水北调工程均经过市区。

(二)山西省晋中市榆社县石勒墓

后赵皇帝石勒的墓地,位于榆社县城北12公里的赵王村。这个历史上惟一的石姓皇帝是匈奴族中羯族后裔。幼时起名匐勒,起兵赵魏后,更姓为石,始名石勒。石勒曾由羯族的部落小帅之子沦为汉族地主的耕奴,继而为将军,最终成为十六国时期后赵的皇帝。石勒称帝的经历和治国措施对封建社会的帝王,特别是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产生过不小的影响。如今,这位在中国历史上曾经雄霸一方的人物,静静长眠在北方高原的小村庄里,寂寞地体会着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的滋味。

交通参考:从晋中市坐火车到榆社县车程35小时,车费8元;如果坐汽车,从客运站发车,大巴、中巴均需2个小时到县里,费用10—15元;乘出租车的话,可以讲价,一般在—元之间。榆社县,有许多直达赵王村的大巴,只要半个小时就可以到,车费2元;乘出租车不到20元即可到达。在赵王村随便问当地的村民,都可以详尽的告诉您石勒墓的所在。

特产:紫金泉牌阿胶、榆社霸王鞭。

顺道游:县城西南5公里庙岭山上的响堂寺千佛洞(北魏和唐代石雕)、县城南7公里邓峪村的邓峪石塔(唐代石雕)、县城西15公里南村的南村造像(唐代石雕)。

提醒:十六国时期,上党武乡(今山西省榆社北)羯族人石勒,于公元年自称赵王,建立政权,史称后赵。公元年初灭前赵,取得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公元年称帝,建号建平。石勒死后,由子石弘嗣位。不久,其侄石虎废石弘自立,在位15年。五代时期,有沙陀部人石敬瑭,于公元年勾结契丹贵族灭后唐,被契丹册封为帝,国号晋,史称五代晋,历时10年而亡。

游线二:天津市(石家大院)津西首富的府第

石家大院坐落在天津西郊的千年古镇杨柳青镇估衣街区,是清末天津“八大家”之一的“尊美堂”石府宅第,也是石氏家族居住了多年的地方。从石万程开始发家到石元仕一代,为石家鼎盛时期,其财势号称津西首富。著名的表演艺术家、有“话剧皇帝”之称的石挥就是石家的后代。

石家大院规模宏大,是中国迄今保存最好、规模最大的晚清民宅建筑群。建筑典雅华贵,砖木石雕精美细腻,室内陈设民情浓厚。素有“津西第一宅”之称。如令这里作为天津民俗馆对外开放,有杨柳青镇的特产杨柳青年画简史陈列,有天津砖雕、天津民俗陈列,是了解天津民俗的好地方。

交通参考:从天津火车站乘开发区至杨柳青的小巴车,车票3元,下车后步行15分钟即到。也可从天津西站乘路汽车前往,票价2元。门票:20元,导游费50元。特产:当然是著名的杨柳青年画。美食:耳朵眼炸糕、贴饽饽熬小鱼。活动:华灯初上,去茶馆听戏是天津入与众不同的夜生活。广东会馆是清代保存下来规模最大、装修最华丽的戏楼,是天津戏曲博物馆,位于南开区南门里大街。看台分为上下二层,坐席分散座、茶座和包厢三种;戏台为伸出式,无木柱,观众可从三面观看演出。

游线三:安徽省宣城市绩溪县(石家村)

石家村——北宋功臣石守信后裔的聚居地石家村又称“棋盘村”,它地处黄山东麓,村南所靠青山名旺山,北临的小河名桃花溪。人口不足,村庄虽小,历史却颇为悠久,村中石姓居民均为北宋开国功臣石守信后裔。元朝至顺年间,石守信的十三代孙石迁,任歙州主簿,死于任中。其子孙将棺柩葬于旺山下,结庐守孝,并在此定居,修建宗祠,繁衍子嗣。整个村庄如棋盘的布局,被人称作“棋盘上的村庄”。上庄镇坐落在黄山东麓,绩溪县城城西39公里处,素有“小上海”、“文化之乡”的美誉。境内有胡适故居和太平天国壁画等景点,座座典雅的徽派明清民居,在繁竹茂松的掩映下,引人入胜,美不胜收。

交通参考:绩溪县城有很多私营中巴车开往上庄,车程约有39公里,车票7元左右,从县城前往石家村,票价约在6元左右。绩溪县的出租车5元起价。顺道游:徽州古古村落群。

冯志亮,笔名禾子尼,号渤海居士,北京大学特聘教授,著名品牌推广人、姓氏文化学者、姓名学专家、当代著名诗人、修谱师、网络新闻营销奠基人和发展者。

冯志亮先生是中国易经文化馆馆长,中华百家姓博物馆馆长,中华姓氏研究院院长,北京姓氏文化馆馆长,北京风水博物馆馆长。冯志亮先生现担任华夏易经研究会副会长兼北京分会会长,中华儒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北京文学艺术联合会副会长,中国青年发展促进会荣誉会长,东方孝道文学院荣誉院长。

冯志亮先生还同时担任时代文学杂志社总编,中国名家杂志社荣誉总编,中国炎黄文化报文学总顾问,中国文化新闻报编委会副主席。冯志亮先生兼任中国姓氏文化研究会副理事长,华北历史研究会常务理事,北京传统礼仪促进会理事。冯志亮先生同时兼任北京汉文化研究院研究员,燕南艺术学院终身教授,北京海图书画苑首席文化顾问,中国诗词协会终身会员,中国诗歌协会会员。

冯志亮先生还是挪威国立艺术家协会外籍会员,英国皇家艺术研究院客座教授,荷兰皇家文学院高级学术顾问。冯志亮先生的历史文学作品曾多次刊载于中国文联创办的《神州》《中国魂当代名人专访特刊》《中国当代文学家》《北京文化》等期刊。曾被中西文化联合会授予“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AAAA级宣讲人”荣誉称号。

年冯志亮先生受聘为北京大学民营经济研究院与哲学系特聘教授,曾提出关于网络广告价值排斥论的“蓝海观点”。冯志亮先生涉猎广泛,书法绘画造诣深厚,并痴迷于文学历史,著有《渤海诗词集》《姓氏溯源与民俗探究》《怎样修家谱》《怎样编家史》《怎样写自传》《易经新解》《中国文化与中国历史》《厚葬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yf/755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