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有六个县在撤县设市时改名,看看哪个县
2023/5/3 来源:不详建国后,湖北省的行政区划调整比较频繁,不少地区都改了名字,而在撤县设市这种重要的区划调整时改名,也不失为一个改名的好时机,就湖北而言,总共有六个县在撤县设市时改名,今天盘点如下,看看哪个县改名最成功:
一、均县改名丹江口市
隋代改丰州为均州(以均水得名),后曾设置武当郡、武当县。明初,将武当县并入均州,均州属襄阳府,清代沿袭。民国废州府,均州改均县。年,均县属襄阳专区。年开始修建丹江口大坝,为配合大坝建设,年,均县的县治由老县城城关镇迁到丹江口。年,丹江口大坝开始蓄水,均州古城淹没在水底。年,均县撤县设市,以所在的丹江口命名,改名为丹江口市(县级),由郧阳地区代管。年,郧阳地区与十堰合并为十堰市,丹江口市也改为十堰市代管。
丹江口二、沔阳县改名仙桃市
沔阳古属云梦泽,南北朝时,置沔阳郡(因在沔水之北得名),明代沔阳开始为直隶州,后降为散州,清代,沔阳州先属安陆府,后属汉阳府。民国废州府,沔阳州改沔阳县。年,沔阳属荆州专区,沔阳南部分置洪湖。年,沔阳撤县设市,虽然沔阳撤县设市的报告并未申请改名,但上级仍批示以沔阳县治所在的仙桃镇命名,改名为仙桃市。年,仙桃市成为湖北直管市(副地级)。
三、宜都县改名枝城市(后又改回宜都)
汉代置夷道县,东汉末年先是改名临江郡,刘备占领后,又改名宜都郡。隋代改宜都为宜昌县,唐朝又改回宜都县。明清时,宜都县属襄阳府。建国后,宜都属宜昌专(地)区。年宜都撤县设市,改名为枝城市(县级),由宜昌地区(年改地级市)代管。年,枝城市又恢复旧名,改名为宜都市。
宜都四、广济县改名武穴市
南北朝时置永宁县,唐代因与河南永宁、江南永宁重名,唐玄宗取“广施佛法,普济众生”之意,改名广济县。清代,广济属黄州府。建国后,属黄冈专区,年县治由梅川迁到武穴。年,广济撤县设市,以县治所在的武穴命名,改名为武穴市(县级),由黄冈代管。
五、应山县改名广水市
南北朝时置应州(以应浓山得名今印台山),隋代置应山县。明清,应山县属随州,清代雍正年间后,直属德安府。建国后,属孝感地区。年,应山撤县设市,以所辖的广水镇命名,改名为广水市(县级),由孝感代管。年,地级随州市成立,广水市改由随州代管。
六、黄冈县改名黄州市(后并入地级黄冈市)
黄冈南北朝时置黄州,明朝置黄州府,辖八县一州,清代基本沿袭。建国后,设黄冈专区,专署驻地黄州镇。黄冈专区下属有黄冈县(县治先是在团风,后迁黄州镇)。年,黄冈县撤县设市,恢复古名,改名为黄州市(县级),由黄冈地区代管。年,撤销县级黄州市与黄冈地区,成立地级黄冈市,原黄州市城区划为黄冈市黄州区。
另外,光化县先是析出老河口镇,设立县级老河口市,后光化县并入老河口市;随县年并入县级随州市;鄂城县与鄂城市合并为鄂州市,这都是合并,不是改名。另有襄樊改名襄阳,荆沙改名荆州,蒲圻改名赤壁,都不是借撤县设市时改名,不在本文讨论范围,就不再详细论述了。
注:图片来自网络